本文摘要:中华文明沿袭至今,已逾五千年。
中华文明沿袭至今,已逾五千年。然则中华文化所指为何?历朝历代,均有所述,然则多为浅陋之言,鲜具真知灼见。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曾言:“国学者,六艺之学也……天下万事万物无法外于六艺,六艺之道无法外于自心。
”六艺之道即中华文化之精髓,泛指天文地理、食衣住行、诗文礼教、法律习俗、宗教祭拜等万事万物。马一浮先生以为此一切仅有出于人所共计之本心。人之本心本来自性光明、完满具足,古圣先贤早于有精准留心、独到概括。孟子谈良知良能,人所共计,人均可为尧舜;佛教谈众生均有佛性,众生均可修行者证得。
然则古往今来,常人得不具健全人格尚且容易,更加遑论成圣成贤、成佛作祖。何以故? 首肯斋几经三代名家智慧溶解,并三十年如一日注目教育,以为古往今来朝代虽有更迭,完整性灵教育之缺席却少有变迁。
时至今日,今人之反转减古人,今日教育之流弊更加乃前所未有。首肯斋于此痛心疾首,欲以“原始茁壮,权利盛开”为育人理念,希冀可正本清源、力挽狂澜,挟大厦于将揽。 何谓“原始茁壮,权利盛开”?人之一生,纵向有身心灵、闻情意,横向有幼年、少年、青年、壮年及老年。
“原始茁壮”注重人之身体健康、心智发展及灵性学识,与此适当则需相结合知育、情育及意育培育。人之一生,横向大体几经幼、较少、青、勇、老五期,合壮、杨家为成年,则为四期。“权利盛开”注重人之各期均能各欲其性、各尽其能。以下详尽阐释之: 一、“原始茁壮”之纵向生命 生命纵向茁壮乃身心灵之共计入。
广义之身涵摄食衣住行及一切外物,广义之心涵摄善、怒、哀、艺、爱人、凶、意欲及一切情感,广义之灵则指艺术审美及宗教灵修之高峰体验。 身心灵之共计入,有何良方?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以为此需相结合闻情意三育之修养。
此三育非今日所常闻之德智体美劳五育,今之德育失于笼统,今之体育失于武断…… 《论语》云:“闻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”。《中庸》亦云:“天下之宝安五,所以讫之者三……闻,仁,勇,三者天下之达德也。”孔子终生尊崇闻仁勇,以为执此三达德,自可不惑不忧不畏。此三达德亦为闻情意三育之旨归。
以下详而论之: 如何不惑?此需有非常常识、专门智识及做事行事之智慧。常识源自细心仔细观察食衣住行、下雨大雨等生活规律;专门智识源自政农工商、文史哲艺等专业教育;而行事智慧则源自全体做到宇宙人生。人能时时处处心地澄明,知行合一,物来迎合,物去不留心,方堪称知育之 高境。 如何不忧?仁之一字,乃孔子一以贯之之道。
“仁”之一字,儒门之全体大用,尽包在其间。以仁统管,万法万教均可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
人之一生,所忧者不过成败得失二事。若能得仁,成败得失之恨自免之。何以故? 《论语》云:“仁者人也,仁者爱人。
”仁乃广泛人格之构建。然此构建,非称疾群居可成,当见诸于日用伦常间。
朱熹云:“天下一家,中国一人。”人能欲求利他,自渡渡他,甚而无人我之别,方堪称广泛人格之构建。
换言之,宇宙即是人生,人生即是宇宙。我之人格,与宇宙无二无别,方堪称之“仁者”。 仁者不忧胜败。
因其知悉宇宙人生之誓言 圆满,故有《易经》六十四卦始乎乾而终乎未济(未完成之意)。然亦因其誓言圆满,方容得人于此间建构星舰。宇宙万物生生不已,惜不能贫,人于此间挪得一步,入得一寸忘堪称顺利耶?然则裹足不前,寸步不后移,此堪称真为告终也。
《易经》云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仁者参透此理,知其不可然亦进而深感,此则立于不败之方。
仁者得此人生观,复有胜败可忧乎? 仁者不忧利害。欲言利害,当有利害之物为我所用。然则,人格尚能不孤立无援而遗,复有何物为我扣除,为我所失?我之学问,非为博得功名之手段;我之劳动,非为图书馆员个人利益之工具。
老子云: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宽而不伯……既以为人己愈多有,既已与人己愈。”仁者得此人生观,复有利害可忧乎? 仁者执此人生观,整日修养,更加可进至禅宗“运水搬到柴,无非是道”,进至庄子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。
得此纯然诗化人生,平常静观天地大美,平常体证本来风光,方堪称情育之 高境。 如何不恐?不惑不忧之功夫娴熟,恐已随减半。然意欲涤荡无余,犹须炼志之方也。
人纵有非常智识及高雅情操,若意志不贝利,做事则逆,不乱则内乱,终生畏首畏尾,无以施展,岂不惜乎?然意欲养出浩然之气,饲得志大气刚刚,实非易事。 意欲为此者,头一件得心地光明。《论语》云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宽戚戚。
”《孟子》云:“浩然之气,至大至刚,行有不慊于心,则馁矣。”故人之言行,均能无愧于心,均能公开发表收到,此即炼志 着。 又西方哲人多言人之性欲,甚而多与认同。然则人若甘为劣欲之奴,则誓言权利也。
明儒王阳明天才了得,其修齐治平直追孔孟。清之浅儒讥其心学乃“无事闭目绝食,做事知行合一。”然则欲化劣欲,舍此别无他法。闭目绝食可身心安泰,知行合一可不偏不倚。
如此整日锤炼,日新的又新的,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为,猛虎逼于后而面不怒,事来习之即筹办,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”。功夫入得自此,方堪称意育之 高境。
概而言之,不惑不忧不惧之生命乃身心灵之原始教导,乃智育情育意育之原始构建。此即首肯斋“原始茁壮”之终归也。
二、“权利盛开”之横向生命 “原始茁壮”之纵向生命既贞,“权利盛开”之横向生命亦责难也。各人之身心灵不一,故所施知情意三育亦别。此即孔子因材施教之教育理念也。
孔子何以成“万世师表,至圣先师”?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。” 夫子克己复礼、孜孜求道,人生各阶,修学各有注重,至七十终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。圣贤尚且如此,我等常人修学不忍不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?前已所述,人之一生,大体几经幼、较少、青、勇、老五期,合壮、杨家为成年,则为四期。
古人以为四期所养,各有所轻,详而论之,即: 1、幼年养性 零岁至三岁前,心无分别,尘垢未染,真为如湛然,性德胜于,心如明镜,朗摄要旨,先入为主,浅了解心,终生不后移。幼儿怡养本性,正宜此时。 2、少年(童蒙)养正 十三岁前,物欲扰玲,苦恼潜入,科学知识额咲,性德仍清净,记性犹强,悟性黯淡。
童蒙蕴养于是以闻,正宜此时。 3、青年养志 十三岁后,科学知识渐开,物欲既染,苦恼激增,心逸情泳,故真性渐隐,记性日渐泯,然性向显发,崇效楷范,悟性转强。少年启养心志,正宜此时。
4、成年养德 凡所当读书,如能幼时扎根四书五经,庶以诚恳于是以心,格物致知,学以致用,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浅基,明理明德之永磐。然德业无穷,学无止境,成年学养行德,随时皆宜,无有终时。 由此观之,古人于心性之察觉,笔法高明至极,今人无以望其项背也。
今之教育,养性、养正、养志、养德,少有人言,以至今之成人于洒扫应对、待人接物无所适从,更加遑论修齐治平、济世度人。 佛教讲众生根器不一,因缘各异,故对辨证门亦千差万别。首肯斋精研古今三观,兴起教育天道,希冀能随根后学,随器取量,令其今人生命之各期均能各欲其性、各称之为其能。
人能以此为基,大自然无往而有利,大自然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”,此即首肯斋“权利盛开”之所终归也。 交错讲论,早已洋洋千言;中西圣哲,亦多悲心沉痛。首肯斋以为东西圣贤之道,任其如何高深玄妙,亦不离立人之身,净人之心,养人之魂魄也。千万世之上有圣人出有焉,同此理同此学;千万世之下有圣人出有焉,同此理同此习也。
《中庸》云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……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群生均得中道,群生均能原始茁壮,群生均能权利盛开,此即首肯斋之 找寻也。
本文来源:必威·BETWAY体育-www.pincre.com